30
March
2022

展现文艺创新与文艺意蕴的新境界

返回列表

  当前,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之大者,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重任。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文艺工作者如何“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文艺作品如何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以及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老艺术家的回信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不断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艺作品,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反映民族的新面貌、新精神。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
 
  首先,守正创新是指指导思想之正。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文艺阵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展现思想主题的深刻性、正确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表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家国情怀、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形成深刻的阐释与精准的表现。
 
  其二,守正创新是指创作方向之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双百方针”,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中认识和把握历史与现实,从艺术典型恒久魅力的追求中把握人性,瞄准艺术高峰,提炼创作素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文艺创作中,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三,守正创新是指文化根脉之正。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所锻造的红色基因、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人民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更是新时代、新艺术赖以发展壮大的根基与血脉。文艺工作者要唱响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
 
  其四,守正创新是指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心态、姿态之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文艺创作应当尊重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艺术本体的根本属性,尊重创作主体的艺术特质。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凡是有建树的、了不起的艺术家,总能一头扎进生活的河床,打捞起积淀了真正价值的艺术宝藏,成就卓越的人生梦想和精神价值;而那些希望一蹴而就、走捷径、贪功名的人,往往扑腾于浅水小湾,写不出有宏大气象的伟大篇章。“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文艺工作者不仅要登高望远,要“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而且要用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将时代巨变、民族腾飞的宏大历史,创造成感人至深、经久不衰的宏伟史诗。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正处在新观念、新思维日新月异的历史时期,新思维、新方法、新科技、新样态层出不穷。在舞台艺术创造中,诸如LED应用、3D影像技术、VR与AR、多感交互、人工智能的使用,对艺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意味着探索与实验,也意味着曲折和挑战,因此要有宽容意识,容错机制;新,可能只是艺术发展的萌芽时期,不一定有大规模和大声势,因此需要有孵化措施、培育机制;新,可能预示着艺术的新业态、新趋势,一出现就有破圈表现,打破人们既定的思维惯性和传统经验,是常则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们具有新标准的验证和前瞻性的研判。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艺,需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和方式,我们应当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为标新而立异,而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时代生活艺术表现的新疆域,展现文艺创新与文艺意蕴的新境界。
 
宋宝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