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March
2022

“科技+创意”书写文物活化新篇章

返回列表


《唐宫夜宴》  河南广播电视台供图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本报记者提问时,回答了“文博领域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的相关问题。马萧林在受访时提到了火爆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和“出圈”的《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典型“动作”,而这些也是文旅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报采取“云连线”的方式,线上采访了对《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节目台前幕后有着深入了解的两位“关键人物”,进一步观察文博人是如何以开放思维活化文物,推动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的。
 
  文化解读 科技赋能 全媒体传播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2021年的河南春晚,一幕《唐宫夜宴》展现了大唐的盛世风韵,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之后的一年里,河南广播电视台一路精品迭出,推出了刚柔并济、美妙绝伦的《龙门金刚》,水随舞动、衣袂翩跹的《洛神水赋》,让不少人惊叹古老文明也可以如此鲜活生动。
 
  河南广播电视台导演路红莉介绍:“我们在文物活化和艺术呈现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创作《唐宫夜宴》时,我们不是将舞台局限在剧场,而是用AR技术整体打开唐宫小姐姐的表演空间,同时在节目里融入了四大类10余件文物。节目播出后,大家不仅对于唐俑少女复活表示赞叹,对节目中暗藏的那些文物也非常感兴趣。”她认为这些元素还有助于节目的二次传播,“相应网站上出现了一些关于节目本身和节目中呈现文物的解读,给节目的二次宣发和传播带来非常大的流量。”
 
  去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在文物活化方面做了不少探索。路红莉表示,让文物“活”起来是团队在创作中间很重要的创作思路,她总结了3个有效的手段:“首先要有正确的文化解读,我们对文物的了解以及对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正确解读,确保传达的文化信息是准确的;第二是科技赋能,也就是呈现手段应该是现代的科技手段,审美应该是现代的审美;第三是传播手段,传播应该用全媒体思维方式来进行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文物‘火’起来,并且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和接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今年元宵节,河南广播电视台将整期节目放在河南省博物院,用河南省博物院里的镇馆之宝做引子,引出一场由文物展开的“元宵奇妙夜”。节目中穿插的贾湖骨笛、武曌金简、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文物,再一次让观众领略到古物之美、文史之韵。路红莉认为,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能够了解到这些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而这正符合团队创作节目的初衷——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路红莉表示,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针对文物的活化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议。“去年我们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受到大家的喜欢,今年我们会继续深耕传统文化,继续做‘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河南卫视近期也将推出中国节气和中国发明两档季播节目,演绎中国的节气文化,推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路红莉说。
 
  美术和表演艺术跨界之作致敬灿烂文明
 
  今年央视春晚上,传世画卷《千里江山图》被搬上舞台,以此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兼具诗情与画意,耐人寻味的古典文化思想与东方哲学意蕴相交融,在演绎超越古今的诗画奇情之余,也为舞台艺术中文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别样的思路。
 
  对于节目引发的赞叹和热议,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坦言:“《只此青绿》的创作是一次‘极难的跳跃’。《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山水画传世佳作,其影响力在艺术界与文博界都相当之高。想要将这幅画用舞蹈诗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是一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美术和表演艺术,所以难度与新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能够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给了我们不小的鼓舞。”
 
  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剧目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景小勇表示:“大家看到‘只此青绿’这个标题的提炼,其实就是青绿山水在美术方面的一个符号,现在通过剧目的传播与影响,它甚至可以成为宋代美学的一个符号。”
 
  景小勇还提到,《只此青绿》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制作”的原则,通过剧目向伟大的中华民族、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工匠精神”致敬。他说:“我们想要通过这个剧的表达,向国内外介绍我们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我们通过《千里江山图》这一切入点,去剖析形成这幅图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艺术基础,并将这几条线索在剧中进行融会贯通,最终完成这样一个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的作品。”
 
  景小勇认为,《只此青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社会效益。很多观众因为对《只此青绿》的喜欢而去研究《千里江山图》,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我觉得这样的效果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所以我希望今后推出的作品能取得更加持久、更加深厚、更加有价值的社会影响。”
 
文旅中国客户端集体采写
 
(统稿:邱慧 采写:朱珠、袁铭、张欣)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