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April
2022

将“有意思”和“有意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返回列表

  我国的文艺创演“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针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创演状况所指出的存在问题之一。时间过去快10年了,应当说,我们的文艺发展态势总体上有了很大改观,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丑化英雄、媚俗迎合、低级趣味、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等问题得到极大遏制,面貌为之一新,同时也涌现出一些弘扬真善美、激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和节目。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文艺创演跨越“高原”迈向“高峰”的步履依然非常艰苦,文艺繁荣的理想程度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之间,仍然还有一定距离。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内容与形式或者说思想与表达亦即目标与手段之间,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尤其是一些红色题材创作及表现正能量和塑造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及节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穿靴戴帽、标语口号、主题先行、人为拔高的现象。以为表现对象正面、主题立意正确,就可以理直气壮、率性操作。不立足形象思维,不讲究方法技巧,不追求审美感受。没能很好地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有机统一。特别在许多基层文艺团体及群众性文艺创演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和明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创演水平可能存在局限的因素,不潜心静心用心地深入生活并体验生活,不按所表现事件及人物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性格逻辑去进行认识、理解、分析、体会,不在情节构思、形象塑造、语言修辞、形式特点上下功夫,而是将歌颂与赞美弄成拔高与表扬,使文艺作品成为宣传报道。往不好里说,甚至可能还有着虚与委蛇完成任务乃至投机取巧藏私心的嫌疑与味道,从而使此类创演在客观效果上背离了文艺的审美本性。
 
  走笔至此,突然想起去年两会期间出现的一个场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联组会的委员时,面对林忠钦委员提出要牢牢抓住全民战疫“现场教学”的大好时机,更加系统深入地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生动深刻的“大思政课”,将伟大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鲜活案例融入教材的提议,总书记现场回应所说的话:“你的建议很好,这个‘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这番既真诚幽默又实事求是的话语,自然引来全场会心的笑声。我想,了解到这个场景及其对话的人,包括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自然都会明白总书记道出的朴素真理。就连思想政治课,都不该没有生命地干巴巴去讲,作为精神食粮和心灵钥匙的文艺作品及节目,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追求审美效果。这是基本的常识,不该偏离或丢弃。
 
  文艺有文艺的属性和规律。好的内容需要用好的形式去体现,光“有意思”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意味”地表达出来,使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只有回归文艺本体、回归创演常识、回归生活真实,才能求得本真并取得成功。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吴文科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